近日,《人民日報》官微發了一條題為《“德抗癌食物國式”閱讀中國能借鑒嗎》的微博,引髮網友熱議,截止2月12日,已有1.4萬多次轉發以及3000多條評論。受限於版面,我們摘選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與讀者分享,希望能夠啟發讀者。
  在德國地鐵里,竹北房屋多的是捧著一本書、一張報,閱讀得津津有味的乘客。
  在德國的大街上,腋下夾著一本書,目光祥和,舉止優雅,慢悠悠行走的,既有白髮的老者,又有高挑的美女,還有身著藍色工裝的技工。德國的產品讓世界服氣,很多品牌都是全世界第一。德國的產品來自科技,而科技來自讀書。德國人會用一個家族的百年時間,專註做一顆螺絲帽、一個訂書釘、一條小分子褐藻糖膠線,註釋什麼叫“專業”。所以德國人不浮躁,不喜歡炒股圈錢,不愛投機炒房。讀書,讓一個民族的國民在書卷氣中找到了清心寡欲的幸福感,然後強壯了自己的精神骨骼和物質生活。這就是新世紀“國民閱讀”的範本,像一面鏡子,值得我們對照自省。
  而中國人的現實閱讀呢?——在地鐵里、馬路上、各種公共空間,人手一部手機,看似也在讀東西,其實是在閑聊扯淡、偷“菜”、論壇泄私憤。因為網上過激的、偏頗的信息太多,給人的負能量太多,看著看著,就鬱悶了。而紙質的出版物,至少經歷了正規程序出版這一層過濾,信息的健康性有保障,台北港式飲茶這也是網絡從“量”的層面已經占儘先機,而為什麼不能成為知識的重要獲取渠道的原因之一。
  德國人尊重讀書人,每個城市最經典的建築一定是圖書館或大學,會設立在鬧中取靜的城市區段。德國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圖書館,有學術思想界最純粹的學者,學者也很受尊重——體現在薪酬和社會地位上。也帶動了抗癌食物世界上人均比率最大的普通讀者群——平民閱讀,更帶動了經濟和國民幸福指數。幾年前,張海迪作為訪問學者,在德國生活一年,寫了一本《我的德國筆記》。讓張海迪最羡慕的,是普通德國人對待知識的態度和全民閱讀的習慣,她明確表示,真正走進德國,會發現閱讀已經融入日耳曼民族的血液。說德國強大,其基石就是科技和文化。
  國家欲立法促進全民讀書是好事,但政府不可能下文強制每個國民一年讀幾本書。所以,促進閱讀得用中醫的治本之術,辨證施治。綜合性地從圖書出版、市場流通、書籍價格、新舊書店建設、圖書館開放機制、社區讀書屋、城市讀書日、書市等方面全方位著手,多管齊下,從創造氛圍、活動引導、大力宣傳等多方用力,真正讓全民無障礙享受文化成果。“促進全民閱讀”不應該只是一句美麗暢想,應該是一場戰鬥一樣的攻堅,比搞一個大項目輕鬆不了多少,要有這個心理準備,才能做好這件真正利在千秋的功德。書香成都記者 楊曉蓓 整理報道  (原標題:對照“德國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znhd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